
舞龙灯:“舞龙”的习俗,是承继殷周“祭天”的遗风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,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。舞龙正月初三出灯,十五结束。是为在新的一年祈祷龙神,保佑风调雨顺,四季丰收。从久远的年代起,舞龙活动经久不衰,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。“龙”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。
放河灯:河灯,亦称荷灯,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。最早起源于江南沿海一带,为驾舟出海下湖向龙王祈求平安。后来宋代道教得到提倡,中元节各地燃河灯、济孤魂、祭奠逝去的亲人。纸船明烛照天烧”,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。到了今天,更多的河灯是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幸福、平安的祈求。
猜灯谜: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,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有好事者把谜语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迷。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故响应者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
燃天灯:相传天灯是诸葛亮为了传递军情,所以发明了用纸扎的大型空飘纸灯笼。故天灯又被称为孔明灯,也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。起初是在战时传递信息,后来在古时动荡的年代又成为人们互报平安的讯号。社会平安富足以后,才演变成娱乐、祈福。并逐渐成为人们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。
穿灯脚:在闽南一带的元宵灯节中还有一叫“穿灯脚”的古朴民间习俗 (或称“穿灯花”)。每年正月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男女老少喜庆元宵,凡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,或当年生了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,在婆婆或上年纪的老妇人的陪同下,从大祖祠堂中的“灯棚”下走过,以求子祈福,迎祥纳吉。
闹花灯:此习俗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正月十五的“闹花灯”已经成为观灯群众自发的活动。